首页 > 健康之路 健康资讯
9岁女孩吃太多补品提早发育 四类食物易吃出性早熟
2014年12月08日 13:36家长应尽量避免给孩子吃反季节蔬果。(Gettyimages供图)
油炸类食物、家禽脖子、反季节蔬果、部分补品易致孩子性早熟。要想孩子饮食均衡,家长应摒弃一些喂养误区
广州日报讯 (记者冯冯)莉莉今年仅9岁,然而让妈妈着急的是,女儿已发育成一位少女,胸部像成年人,而且已经来了月经。原来活泼开朗的她变得沉默寡言,不爱和同学玩,而且经常有意识地用双臂护住胸部。妈妈带莉莉去就诊,医生表示,莉莉是性早熟,并且是“吃”出来的性早熟。这让莉莉妈妈懊悔不已——一家人疼孩子,给孩子买过多的营养品反而害了孩子。专家表示,近年来儿童性早熟现象越来越普遍,年龄也越来越提前。导致儿童性早熟的缘由除了视听产品中“儿童不宜”的情爱镜头,以及整个社会的“泛情爱化”资讯外,就是不当的喂养方式,父母一定要提高警惕,让孩子远离可导致性早熟的食品。
9岁女孩
吃太多补品提早发育
据莉莉的妈妈介绍,其实莉莉小时候非常体弱多病,3岁前三天两头地生病,非常瘦弱,一家人都很心疼孩子,于是毫不吝啬地给她买各种营养品、补品。5岁后,莉莉果然身体强壮了好多,也不怎么生病了,全家人更是高兴,补品也就买得越来越勤,除了各种口服液,每天煲汤必定放冬虫夏草、人参、沙参……到莉莉8岁多时,她的身高猛向上蹿,胸部也发育得像个少女。“刚开始,莉莉身体强壮了,个子也高了,我们还挺高兴,要是早知道吃补品会导致孩子性早熟,怎么也不会给她吃那么多。”莉莉妈妈为此非常自责。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内分泌科朱顺叶教授指出,莉莉是典型的性早熟。儿童性早熟是一种生长发育异常的内分泌疾病,表现为孩子过早地出现第二性征。女孩以8岁前出现乳房发育、月经初次来潮为主要特征,男孩以10岁前出现胡须、喉结和声音变粗甚至出现遗精为主要特征。性早熟的儿童刚开始会比同龄人高,但进入青春期后身高将比同龄伙伴矮约10~15厘米。更可怕的是,它会导致孩子成人后一些器官癌变的几率增加,如乳腺癌、宫颈癌等。
四类食物
容易吃出性早熟
朱顺叶表示,近年来儿童性早熟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儿童性早熟率高达5%~8%,我国城市儿童性早熟率是4%~7%,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临床观察发现,大多数儿童性早熟不是由疾病引起的,而是“吃”出来的,包括吃洋快餐、各种补品、反季节蔬果等。她提醒,以下四类食物要慎吃:
1.油炸类食物
性早熟的孩子往往特别嗜好油炸食品,如炸鸡、炸薯条等。过高的热量会在儿童体内转变为多余的脂肪,体重过重,引发内分泌紊乱,导致性早熟。
2.家禽脖子
现在有一些家禽是被“催熟”的,而禽肉中的“促熟剂”残余主要集中在家禽头颈部分的腺体中,如果长期吃鸡、鸭、鹅的颈部,就可能导致性早熟。
3.反季节蔬果
反季节蔬果几乎都是在“促生长剂”的帮助下成熟的,父母要避免给10岁以下的儿童食用此类食品。
4.部分补品
很多营养品中都含有激素,盲目服用极易造成孩子性发育提前。
别光吃补品
食补+锻炼更有效
朱顺叶表示,针对性早熟的儿童,家长仅仅知道避免经常吃上述食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日常生活中纠正孩子的不良饮食习惯,做到一日三餐饮食均衡。
1.汤肉一起吃,别只给孩子喝汤
广东人特别喜欢煲汤,很多人认为汤比肉的营养好,总是逼着孩子喝汤。朱顺叶表示,其实汤中所含的蛋白质仅是肉的10%,脂肪和矿物质的含量也不多,光喝汤不吃肉,孩子容易患上轻度的缺铁性贫血。正确的吃法是饭前喝半碗汤,饭后再喝半碗汤,肉也要一起吃。
2.别光吃补品,食补+锻炼更有益健康
有些父母认为,人参、灵芝、牛初乳、蛋白粉等是好东西,能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吃得越多,孩子免疫力越强。其实,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倘若不积极锻炼,光靠吃补品不一定奏效,反而有可能让孩子性早熟。朱顺叶表示,药补不如食补,营养饮食+锻炼才是提高宝宝免疫力的上策。
3.早餐别总是牛奶+鸡蛋,也要吃蔬果和粗粮
长期让孩子吃单一的食品种类,不仅让孩子得不到全面的营养,还会让孩子排斥接受新食物,养成挑食的坏毛病。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儿科内分泌科黄瑞娟副主任医师表示,营养质量好的早餐包括谷物、动物性食品、奶类、蔬果,包含其中三部分的早餐质量为一般,只包含一二部分的属于质量差的早餐。谷类食品,如馒头、面条、稀饭等,对孩子的身高发育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孩子的早餐最好吃一定量的蔬菜和水果。如果不能吃蔬果,可以适当吃些全谷类食品,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4.别什么都削皮,连皮食用营养好
很多人都认为蔬果的皮残留有农药,是不卫生的,一定要去皮才能食用,如苹果、黄瓜等。殊不知在你去皮的同时,也去掉了很多营养物质。黄瑞娟表示,其实蔬菜连皮煮汤很有营养,菜叶比菜梗有营养,而苹果皮中含有大量铁质和膳食纤维。如果担心蔬果中残留有农药,可用洗米水充分清洁蔬果表皮后再食用。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health.72177.com/2014/1208/19000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