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之路 健康资讯
病人难以说放弃 癌患者5年生存目标吓到医生
2014年12月02日 13:45明知治疗无意义,很多人还是选择拼尽全力继续医治。连日来,记者采访了解到:对生命奇迹的期盼,“诱惑”着医生、病人难以说放弃。
5年生存目标吓到医生
一位确诊为晚期肝癌的病人找到主治医生说,一定要积极治疗,目标不高,争取活过5年。听到病人这句话,主治医生吃惊了:肝癌患者要活过5年,这个目标太高了!
这位主治医生对记者说,即使是目前最先进的治疗方案,肝癌5年生存率只有约10%,更何况是晚期肝癌。“不是医生不想治,是真的不能治,很多病人对医学期望值太高了”。
省肿瘤医院放疗中心主任周晓义称,很多晚期肿瘤病人尝试了所有治疗方案,还不放弃,就是希望新药、新技术能让其治愈。
国家癌症中心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近日发布我国癌症生存数据:我国全部癌症5年生存率为30.9%,其中,肺癌及肝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16.1%及10.1%。研究还发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等与国外患者生存率相近,如何提高这部分患者的生存率仍是全球难题。
一位医学专家说,其实,很多病都是很难治愈的,如糖尿病,吃了药血糖降下来了,不等于糖尿病就治好了;冠心病有了心脏支架这种新技术,生存率提高了,但后续的相关治疗仍有很多风险。
“这个药他有效,我能没效?”
周晓义说,在医院,穷尽一切方案积极治疗的患者,总会这样问医生——“为什么这个药他有效,我就没有效?”
这个问题让周晓义难以回答。肿瘤治愈的奇迹,与肿瘤的类型、发展阶段、生长部位、患者身体状况甚至心理状态都有关系。同样一套治疗方案,在这个患者身上很好,在那个患者身上就一般,甚至无效。
周晓义说,在肿瘤面前,人们听到的、看到的“生命奇迹”其实很多时候只针对“这一个”,不是普遍的。这意味着,多数的晚期肿瘤患者在一场苦斗后,最终的结局仍然不是胜利。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最凶险的心血管疾病。目前手术成功率已高达80%,但还是有20%的患者,在手术前后猝死,或是手术后再也没有醒来。
“不是我们不拼尽全力,我们也不明白,为什么有些患者手术后就醒不过来。”一位大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说。
“生命奇迹”往往伴随高昂费用
市三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徐亮说,“生命奇迹”很多是在ICU(重症监护室)里创造的,重症监护室有最先进的器官功能替代仪器和设备:心脏停跳了,有体外设备辅助;不能自主呼吸,可以切开气管上呼吸机……这些设备启动时,一天需要近万元的费用。
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程才说,抢救一个主动脉夹层的病人,手术治疗费用高达25万,还需要准备3000到5000毫升血,相当于一个成人全身血量。
很多的“生命奇迹”背后是巨大的金钱、人力和医疗资源的投入。面对经济条件差还要积极治疗、等待奇迹的病人,一些医生称:很纠结。(记者刘睿彻 黄琪 通讯员蔡敏 陈敏 陈舒 张智)
对话>>>
《阅读生死》作者孙昌林: 太多生命奇迹报道抬高大众预期
生命临终时,明知治疗无意义,很多人还是选择拼尽全力,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对医术奇迹的期盼。昨日,记者再次对话《阅读生死》的作者、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孙昌林,他说,现代医学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不少人看到这些报道,对医学技术越来越崇拜,甚至滋长出对疾病、死亡的征服欲。
记者(以下简称“记”):医学技术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技术不断突破,生命总能死里逃生。
孙昌林(以下简称“孙”):与你们媒体有一定关系。生命奇迹才有传播价值,我们对医疗技术的报道,总是那些取得成功的技术,甚至只是在一个病人身上的成功。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在其他个体上可能的失败,都被过滤掉了。
个体的胜利,通过媒体放大,变成了集体的欢呼。一次又一次这样的报道,强化了众人对医学的迷信。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很多人都希望用高科技手段,将疾病一刀斩于马下。
记:不可否认,医学的发展表现为技术对疾病的一场场胜利。
孙:医学可以不断走向胜利,但不是对疾病的终极战胜。过去一些传染性疾病,我们通过疫苗等手段控制了,但不能说完全消灭。比如说结核病,我们通过卡介苗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可是,结核病毒现在又产生新的变种,疾病又开始抬头。
我常常想,我们真的能把一切疾病斩尽杀绝吗?这样做对吗?这是我们需要的结果吗?
记:医学创造的生命奇迹,抬高了病人对医院、医生的期望值。
孙:是的。很多病人认为只要到医院里,就应该治好病。一旦没有达到期望值,医院、医生就会被指责为不尽力。
对于那些无意义的治疗,选择不放弃,有的真的是对医学、医术充满希望。只要不放弃,说不定病情逆转了呢?现在不可治的疾病,拖一段时间会不会有新的治疗技术了呢?
记:您认为应该怎样理性认识疾病、死亡与医学?
孙:我以为,生病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可逾越的经历,它不时敲打贪图享受的人一下,珍惜健康,珍惜生命;死亡是苍天悬在人类头上的一把剑,时时警告人们,生命是有限的,用心过好每一天,不枉自己在人世走一遭。
对于医生、医学,美国医生特鲁多的一句话我认为特别到位,“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安慰,总是去帮助”。医生在医术上的治愈只能是有时,对病人的帮助应该总是在进行。帮助病人盖盖被子、洗洗脸、抹抹身,帮助病人缓解痛苦,都是医学。
如果我们对医学、医生有这样认知的话,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故事>>>
放弃大医院手术
吐血不止的老母被乡医救活
七旬老母吐血不止,到大医院住院不见好转,医院提出要手术。考虑到老母年迈,上了手术台可能下不来,兄弟几个决定放弃手术,把母亲接回家。哪知,回到老家,请乡下“赤脚医生”救治,老人竟然好起来了。
昨日,家住蔡甸区蔡甸街的市民黄先生向记者讲述了这件事。
10月25日晚,黄先生71岁的老母亲在家里突然吐血、便血,在送往汉口一家大医院的路上休克。老人在消化内科住院3天,24小时不停地注射蛋白质,打止血针,总算没有再吐血、便血,日均住院费约6000元。
老人5个孩子没日没夜地轮流照顾。医生告诉他们,老人仍旧没有度过危险期。果不其然,几天后,老人病情反复,再次大量出血。专家多次会诊后说,可用的药物基本已经用上,只剩下最后一种进口特效药,价格昂贵,并且有副作用,部分病人用后有效果。黄先生他们决定尝试。可是,老人用药后,出血反而更严重,医生即刻停药。
“内科治疗已经不起作用了,还剩下一个办法就是外科手术,但是老人已70多岁,许多身体指标不达标,十有八九上了手术台就下不来。”医生告诉黄先生家人。
“治还是不治?”黄先生五兄妹反复商量后做出决定:不手术。几天后,兄妹们将老人接回乡下老家,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请乡下的“赤脚医生”继续给母亲打止血针。“在家打了十天的针,母亲居然渐渐地好起来了”。
黄先生说:“母亲目前已不吐血,我们不知道这种状况会维持多久,至少现在老人很好。” (记者黄琪)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health.72177.com/2014/1202/18978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