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教之家 科教动态
评论:从失联事件看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
2014年11月24日 14:15一周之内,又有一名大学生失联。11月8日晚,大三男生叶智荣跟母亲在石排的街上见过一面,没想到,之后的十多天内竟再也没有他的消息。继11月15日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会计班大一女生小文失联后,这已是一周内的第二例大学生失联事件。
加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女生失踪后受重伤事件,短期内已经发生了3起大学生失联事件。为什么大学生常失联?媒体关注的选择性是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有某家媒体曝出了大学生失联的新闻,一时间发酵成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热点,从而有更多的媒体跟进报道类似新闻,这在客观上给读者造成一种印象:大学生失联事件在近期多发。在这点上,大学生失联和少年儿童权益遭侵害一样,都是因为媒体新闻聚焦的选择性。
媒体关注的选择性之外,大学生失联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个体安全意识的欠缺,以及大学校园安全教育的不到位。
个体安全意识的欠缺首先体现在对自身安全的防范不足。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女生周六单独走出校园,并未给同学或者家人留下信息;广东科技学院大三男生夜晚时分游走在大街上,并在此前对家长隐瞒行踪,这些都是对自身处境判断认知不足的体现。11月19日凌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16岁女生熊仪失踪一小时后,被人发现受伤并送院,两天之后才在医院被找到。深夜独自一人外出,也是造成其身陷险境的直接原因。
信息时代,联系一个人有无数种方式。作为通讯设备和通讯软件市场的重要消费群体,现代大学生要跳脱出亲友、同学的关注反而不容易。按理说,现代通讯技术常常能为人身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至少能为事后补救留下更多的线索,但为什么这些现代技术在危险面前常常失效?夜晚乘车应该给亲友同学发短信,上车前告知车牌号以及可能到达时间,这些常常在微信上、微博上流传的“安全贴士”,为什么一到关键时刻就统统失效了?同样是因为安全意识的缺乏,使得原本能发挥出效能的现代安全手段失效了。
除了反思大学生个体的安全意识外,也应该正视校园安全教育的不足。当下,即便是90后,也已是二十多岁的成年人,正因为其在法律上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才使得学校在安全教育、意识培养上认识不足。事实上,虽然大学生在体力和智力上早已成熟,但因为长年生活在校园中,缺乏对社会的深刻认识与理解,在面对一些危机突发情况时,心理往往不成熟,做不出科学合理的应急反应。这就使得:有必要在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上做更多投入。郭杨阳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edu.72177.com/2014/1124/18928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