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旅行 旅游资讯
大足学:“凿”出一门新学科 文化遗产传承亟待多方关注
2014年11月24日 10:55大足石刻---释迦涅槃图
炎炎夏日,在重庆大足宝顶山上,一众文物专家们正小心翼翼地为千手观音贴金穿衣。在7年前,也正是夏日的一天,千手观音的一只手指突然掉落地上,警醒世人大足石刻正在加速衰老。“大足石刻的斑驳之身如同千岁老人的多病之躯。”学界专家一致断言,石刻最终会趋于消亡。遗迹即便会消亡,但石刻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精神必须传承下去!在此背景下,众多专家呼吁,建立“大足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为后人保护好宝贵的遗产。
大足石刻于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开凿于初唐,历经五代,石刻兴盛于两宋,被誉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石窟艺术最后的丰碑。
千年前,大足工匠在崖壁上石洞里,一斧一锤凿刻出举世闻名的大足石刻。而今,千年后,为了传承大足石刻的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有着文化自觉的有识之士挑起历史使命,为创建“大足学”奔走疾呼,正在努力“凿刻”“大足学”这门新兴的学科。
但目前“大足学”的学科创建工作,主要由大足区地方政府和部分对大足石刻有深入了解和热爱的学者、专家在极力推动。单靠这些力量尚显不够。专家呼吁,“大足学”作为传承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学科,对国家乃至世界文化的传承都有着特殊的意义,理应得到多方关注!
四川美术学院大足学研究中心成立
兴起:新学科方兴未艾 积极抢占世界学术高地
1945年4月,作为抗战大后方的重庆群贤毕集,大足石刻由此迎来第一次科学考察。考察团成员们论断:大足石刻“其价值堪称无匹”,“实与敦煌相伯仲”。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大足石刻的杰出价值遂告天下。
“大足学”的正式提出,源于2005、2009年在重庆市举办的两届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鉴于同为世界遗产的敦煌已发展成了享誉国内外的“敦煌学”(根据资料显示,二十世纪初叶,敦煌藏经洞遗书的发现,震动了国内外学术界,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世界性的显学——敦煌学),国内外学术界对大足石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近年来不断拓展,影响力日益提升,专家们在会议期间建议明确提出“大足学”,以更好地发掘大足石刻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促进石质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对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
台北艺术大学教授林保尧就曾撰文指出,大足石刻“让海外专业人士眼睛一亮,同时也更肯定四川地区蕴藏着不亚于敦煌,且更为丰硕的各种石窟艺术素材,令海外兴起媲美敦煌的‘四川敦煌学’的昵称”。并指出,“海外昵称的‘四川敦煌学’,将是海外今后此方面研究者必争的首选课题与学术指标领域。”
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表示,在这个海外兴起“四川敦煌学”研究热潮和巴蜀石刻造像研究成为海外人士重要标地之际,积极开展“巴蜀敦煌学”之命名——“大足学”,积极开展“大足学”之理论构建,通过一种对地方性知识的自我表述和建构,自觉超越西方中心主义话语逻辑,积极抢占世界学术高地,意义重大。
那么,何谓“大足学”?初步定义,是指以大足地区为中心,覆盖周边及巴蜀地区,以石刻造像为主体,兼及该地区丰富的文化遗存与历史文化,以及大足学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学科)。
“一门新学问的诞生,往往依托于新研究对象的发现;一门新学问的成长壮大,取决于新对象是否足以支撑该学科的涵盖领域和发展后劲。‘敦煌学’的诞生和成长,则为‘大足学’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蓝本。”该区区委书记、拥有历史学背景的江涛在主政大足区多年之后,已经成为一名对大足石刻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者型官员。江涛说,“大足学”的研究对象相较于“敦煌学”,体现出迥异的新颖性和特色性,如果敦煌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藏经洞出土文书的特殊意义上,大足学的主要魅力则主要表现在以大足石刻为中心,涵盖周边区域数量繁多的佛、道、儒三教造像及其石刻铭文。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名誉馆长、研究馆员王川平表示,大足学的构建在重庆的学科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的作用。
众多专家则认为,“大足学”的构建是全球化时代本土知识生产与学术自觉的产物。它将会成为一门方兴未艾、前景广阔的新学问,将是一个有广泛包容性的学术开放平台,包括历史学、宗教学、考古学、艺术学、民俗学、文化学等许多学科类别都可介入相应领域的研究,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丰硕的收获。
价值:为区域经济插上文化翅膀 为城市发展发掘精神内核
黎方银曾经在《关于构建大足学的思考》一文里提出,“大足学”作为一个地方性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这一种知识生产必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叠加,促进区域品牌提升并带动旅游、教育、创意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果仅限于学术的象牙塔,止步于一些论文一些专著,那么‘大足学’的研究就是只开花不结果。”大足区副区长王建华说,“大足学”必须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对研究成果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开发。
那么,如何依托“大足学”发展文化产业?
首先,王建华认为,无论是开展“大足学”研究,还是发展文化产业,都要在“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的战略中谋篇布局。“‘一带一路’既是经济带,也是文化带。”王建华说,千年前,佛教文化沿着陆上与海上的“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大足石刻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千年后,大足将以其丰厚、杰出的石刻文化为先导,挖掘共同发展的新机遇。
而事实上,随着近几年新丝路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开通,重庆与渝新欧沿线各国的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大足石刻作为重庆文化的一张响亮名片,已经在新丝路上产生影响。渝新欧公司总经理周树林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在今后的班列开行中,将考虑进一步促进大足石刻等重庆文化元素的对外交流。
其次,王建华提出充分利用大足学研究的人才聚集效应,谋划文化产业发展。大足区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长远谋划,其中关键一环是打造大足石刻文化创意产业园。
对此,大足区方面基本的思路是,一展一赛一校一园。一展,即大足石刻世界巡回展。通过深挖大足石刻的文化内涵,促进大足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一赛,即每年举办一届“大足石雕国际大奖赛”,繁荣大足区石雕产业;一校,即与院校合作,在大足境内建立一所艺术专业学院,培养石雕人才,传承雕刻技艺;而一园,即大足石刻艺术创意产业园,并将其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雕塑文化产业的创意设计中心、生产经营中心和市场营销中心。
“‘大足学’不仅可以为区域经济插上文化产业的翅膀,还将为城市发展发掘出精神内核。”江涛表示,大足石刻是传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等丰富的精神内核。通过“大足学”的研究,将这些精神内化于城市,内化于市民,内化于干部队伍当中,将为区域城市发展,提供重要的精神源动力。
大足石刻---老君像
意义:保护文化遗产瑰宝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大足石刻是世界文化遗产范型,是提升中华文化世界感召力的文化名片,是世界文明交融的历史见证,是增强社会凝聚力的文化宝藏。
“大足石刻及其周边区域石刻是一个包容和体现多元宗教文化的艺术宝库,它们完成了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教、道教文化的历史性融合,完成了外来文化民族化、民俗化、世俗化、生活化、中国化的进程,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忠孝、诚信、礼义、仁爱、廉耻的传统核心价值理念,至今影响着中国,感染着世界。”因此,江涛认为,“大足学”的研究有着很强的衍射效应,尽管它的研究对象只是界定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但它的研究命题却可以向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进行折射和覆盖。大足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资源,其对于中国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此外,“大足学”将有力推动大足及周边区域石刻文化的保护和发掘。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南方石质文物,多为摩崖造像,历经千年的风吹雨淋,冷暖交替,目前已进入高速风化期。开展对南方石质文物保护研究,迫在眉睫。黎方银称,以“大足学”构建,设立南方石质文物保护研究学科方向,促进协同创新和团队攻关,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保护功德无量。
“‘大足学’的创立不仅是世界遗产学术研究领域的一项创举,也是重庆打造国际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对外形象的战略抉择”,江涛认为,“大足学”的建立与发展,将成为重庆市第一个以地域命名的专门学科,弥补重庆地域性学科建设空白,同时对于重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具有特殊意义。
呼吁:学科建设路漫漫其修远 文化遗产传承亟待多方关注
2012年,大足区委、区政府成立“大足学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推进“大足学”学科构建工作;
2013年先后在南京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创建“大足学研究中心”、“大足学研究与文化产业协同创作中心”;
2013年秋季,南京师范大学与四川美术学院大足学研究中心各成功招收“大足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在“大足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2014年3月底,首届大足石刻艺术国际合作工作营在四川美术学院开营,迎来牛津大学、伦敦大学、早稻田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国内外知名大学21名博士,“大足学”的国际性学术交流迈出创新性的步伐。
……
自“大足学”正式提出以来,其学科建设不断推进,取得了系列成效。但是,江涛、黎方银以及四川美术术学院大足学研究中心主任秦臻均不约而同地表示,“大足学”的学科建设路漫漫其修远,尤其是推进力度仍然有待加强。
专家指出,目前“大足学”仍然存在知晓度不高、影响不大、机构不全、课题不多、研究不深、人才有限、经费欠缺等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更快地为建设“大足学”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创立和建设一门专门学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学科本身是否具备相关学术要素外,各级行政部门、相关院校、研究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专家呼吁社会各界对“大足学”,对文化遗产传承给予更多关注:
首先,在领导层面,“大足学”理应获得重庆市级政府部门乃至国家层面更多的支持和认同,成立“重庆市大足学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统揽全局,高屋建瓴,规划协调,全面推进大足学学科建设工作;
其次,相关高校可设立“大足学”研究机构,编写教材,设置课程,为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授课,待条件成熟后,在历史学或艺术学专业招收大足学方向的硕、博研究生,培养“大足学”研究的专门人才;
再次,在市社科规划中,可把大足学列入重点规划项目,并在申报、立项、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理,在向国家申报相关项目时,给予大力协助。
“把大足石刻的研究升华到‘大足学’的范畴,应当有一个蜕化蝶变的过程。”江涛称,这个过程需要冲破地域、时空、观念等诸多藩囿,需要一代代学人艰苦卓绝的付出与努力!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大力的关注和支持!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travel.72177.com/2014/1124/18926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