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教之家 科教动态
浙江大学校长:贵州湄潭是浙大人心中的圣地
2014年11月23日 22:48中新网湄潭11月23日电 (记者 杨茜)“贵州湄潭是浙大人心中永恒的圣地。”23日,浙江大学校长林建华在湄潭说。
23日,浙江大学西迁遵义·湄潭办学75周年纪念大会在贵州湄潭举行。“怀着感恩和缅怀的心情,我们来到第二故乡参加浙江大学西迁办学75周年纪念活动,重温那段难忘的浙江大学历史。”林建华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任浙大校长竺可桢率师生西迁,途经浙、赣、湘、粤、桂、黔六省,行程2500多公里。1940年初,浙大西迁至贵州,校区安排在遵义、湄潭、永兴三地,历时7年,湄潭文庙是浙大校址之一。
林建华认为,浙大在遵义、湄潭7年的办学时期,是浙大办学史上最独特而又极其重要的发展阶段。在这里,浙大找到了相对安宁的办学场所,开启了一段辉煌的办学历程。遵义、湄潭成为浙大文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求是精神烙印。
时任浙大校长竺可桢在举校西迁途中,将“求是”确立为校训。林建华说:“遵义湄潭是滋养求是精神的摇篮,是镌刻求是精神的丰碑,是存续求是精神的家园。”当时浙大集聚了竺可桢、苏步青、陈建功、王淦昌、卢鹤绂、谈家桢、贝时璋等一批在国内外颇具盛名的科学巨人;同一时期,浙大还培养出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叶笃正、谷超豪和程开甲。
贵州湄潭在抗日战争时期接纳浙大,并成立浙大迁移协助会,当时的百姓将自己的房屋腾出免费提供给浙大师生使用。新中国成立后,浙大办学遗址在湄潭得到保护,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浙大师生和校友始终把千里之外的遵义湄潭作为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作为倍感亲切和温暖的第二故乡。每年都有许多师生校友到遵义湄潭寻找先辈的足迹,感受一脉相承、绵延不绝的求是精神。这种穿越时空的情感,使遵义湄潭成为浙大人心目中永恒的圣地。”林建华说。(完)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edu.72177.com/2014/1123/18926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