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时尚前沿 亲子育儿

“电子婚育证明”顺应户籍改革方向

2014年11月20日 15:54

据11月19日《北京晨报》报道,2014年7月份,国家卫生计生委已在京津沪等11省市启动了电子婚育证明的改革,不需要流动人口外出时再携带纸质证明,婚育情况由管理部门通过数据库查询。目前,试点反映良好,明年将在全国全面推行电子婚育证明。

对于生活工作在非户籍所在地的年轻夫妇而言,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电子婚育证明的出现,意味着他们不必再为一张已婚未育证明在城市和乡村间来回折返,在原籍和现居地居委会之间反复奔走;不必再因为管理衔接漏洞而支付个人成本,不必再腾挪闪躲、充分调动个人资源来“缝补”各地办理方式的差异。从这个角度讲,这项改革虽正当其时,却也算是经历了千呼万唤。

准生证办证之难,这两年的新闻报道中时有呈现。类似“办理准生证需盖章签字40多个”“新婚夫妇为办准生证奔波两地长达三年无果”“孕妇小肚子跑成大肚子也没把准生证‘跑’下来”一类的报道,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以社会热点的面目出现。这些新闻背后的现实是,在我国流动人口已达2.45亿的情况下,计生管理仍在采用传统的户籍模式。各地准生政策千差万别,虽然都是去户籍所在地的街道计生部门办理,但有何限制、需要提供什么证明,都不大一样。如此政策设计之下办理准生证,折腾是必然的,顺利反倒是幸运。

因为滞后于“人户分离”的现实,计生管理难免会有乏力感;因为无法充分考虑庞大的流动人口的权益,婚育证明的政策设计又备受“不人性”的诟病,总的说来,是管理漏洞与服务真空并存。电子婚育证明的试点和普及,打破了原有的户籍化管理、属地化管理思路,适应了人口流动的社会现实,肯定有助于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实际上,电子婚育证明可以看成社会管理去户籍化的又一个例证。伴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管理都出现了摆脱户籍框架的趋势。在医疗领域,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正逐渐流畅化,异地医保即时结算也正在探索;在养老领域,统一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建立,异地接续也在完善;在教育领域,许多地方的异地就学已经基本不是问题,各省异地高考方案也陆续出台,近年来更是有多位专家呼吁义务教育经费跟着人头走,以解决异地就学与当地教育资源有限之间的冲突……总的看来,目前的社会治理正在依托技术化管理,完成对传统户籍式管理的解构,逐渐迈向管理的现代化和服务的人性化。

当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消化、解决历史包袱的过程。相比起来,婚育管理电子化的历史包袱要小得多,因此,人们也有理由对它普及的速度、发挥的功能期待更多。希望“明年全国全面推行”的承诺能如期达成,还成千上万的小夫妻们一个消停平静的孕期。

文章来源:http://fashion.72177.com/2014/1120/18914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