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乐活生活 健康概念

75岁“糖友”警惕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2014年11月14日 20:17

文/羊城晚报记者 余燕红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他们容易发生夜间低血糖。一般情况下大家都觉得控制血糖关键是不要过高,其实糖尿病人血糖过低更可怕,它的危害有时候甚至超过高血糖,因为一次低血糖很可能会夺走糖尿病人的生命。日前,记者在新一代血糖仪拜安进中国上市会上,采访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刘礼斌教授,他称75岁以上的糖友发生低血糖的概率会更高。

刘礼斌称,老年糖尿病发生夜间低血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年老体弱,各种器官功能衰退,降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分解及排泄作用下降,抵抗低血糖反应的升血糖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减弱,导致低血糖反应反复发生。此外,由于年老体弱、重症慢性疾病、消化道肿瘤所致食欲下降,或者吞咽困难、精神病和精神性厌食等,均可发生低血糖症状。所以,对于低血糖症必须做到“防重于治”。

自我血糖监测能够明显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介绍,自我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管理规范中的关键环节。准确的自我血糖监测能及时发现高血糖和低血糖,能及时干预或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使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危险降至最低。比如有些患者病情不稳定,常发生夜间低血糖,因此睡前应监测血糖,如果血糖偏低,可在睡前适量加餐。对于无症状地低血糖患者应加强血糖监测,及时降低胰岛素的剂量,调整饮食和运动治疗方案。

然而,临床上发现很多“糖友”却不懂得如何自我监测血糖,比如何时检测、检测频率和如何记录检测结果等,刘礼斌教授给出以下建议——

自我血糖监测时间点

1、餐前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基础、餐时或预混胰岛素的患者。但血糖水平很高时应首先关注空腹血糖水平。在其他降糖治疗有低血糖风险时(用胰岛素促泌剂治疗且血糖控制良好者)也应测定餐前血糖。

2、餐后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餐时胰岛素的患者和采用饮食控制和运动控制血糖者。在其空腹血糖和餐前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HbA1c仍不能达标者可通过监测餐后血糖来指导针对餐后高血糖的治疗。

3、睡前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晚餐前注射胰岛素的患者。

4、夜间血糖监测:用于了解有无夜间低血糖,特别在出现了不可解释的空腹高血糖时监测夜间血糖。

5、出现低血糖症状或怀疑低血糖时应及时监测血糖。

6、剧烈运动前后宜监测血糖。

血糖监测取决于病情、治疗的目标和治疗方案

1、因血糖控制非常差或病情危重而住院治疗者应每天监测4~7次血糖或根据治疗血药监测血糖,直到血糖得到控制。

2、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控制糖尿病的患者,可根据需要有目的地通过血糖监测了解饮食控制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来调整饮食和运动。

3、使用口服降糖药者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血糖,或者在就诊前一周内连续监测3次,每天监测7点血糖(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和睡前)。

4、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可根据胰岛素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血糖监测:①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血糖;②使用预混胰岛素者应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③使用餐时胰岛素者应监测餐后血糖或餐前血糖。

文章来源:http://life.72177.com/2014/1114/18880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