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尚前沿 亲子育儿
学区房一“坑”难求暴露出啥
2014年11月12日 15:00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各地房价出现环比下降态势,而一些地方的学区房却成为“房坚强”,逆势上涨,甚至供不应求,从炒房变成炒“期权”。记者在北京、广州等地采访发现,有人花135万买个4.4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能住,只为给上学买个进门证。即便如此,仍一“坑”难求。 新华网
孩子的成长环境固然重要,但万事也得有个“度”,过了这个“度”,那就有点过犹不及的嫌疑了。像如今曝出的135万买4.4平方米学区房,就是典型的画蛇添足。在中国各大城市,“助力孩子满分一生”“比邻名校快人一步”等地产广告并不鲜见。它们表达的诉求只有一个:买我,就等于买了优质学位。也正是因为有了学区的区隔概念,学区房成了楼市调控之外的“房坚强”。
网上搜罗一些数字,国家统计局10月24日公布的“9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与9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的城市有69个,持平的城市只有厦门一个。二手住房的价格则环比全部下降。但与此同时,一些城市的学区房却出现逆势上扬的迹象:在北京,学区房价格普遍上涨,部分“新学区房”每平方米上涨4万元仍一房难求;在广州,数据显示,在9月底央行松绑二套房贷以来,广州的“学位房”率先回暖。中原地产二手住宅成交数据显示,9月以“学位需要”为购房目的的二手买家占总体的8.8%,环比较上月回升2.3个百分点。买房子可能不是刚需,但孩子上学必是举家最大的刚需。
孩子拼“赢在起点上”已经不是一时半会,从当年的“递条子”“送票子”,转身为今日的“拼房子”,尽管权力寻租的黑幕在规范行政的大势中打破,但使尽浑身解数挤占优质教育资源的格局经年未变。在少数城市,优质学校的“搬家”,甚至与周边地产利益链有着或明或暗的关联。以公共资源陪绑地产市场,部分楼市畸形发展的态势,不断被“媒体曝”所证实。不久前,一则“安徽省休宁中学即将搬迁至滨江新区”的消息,在当地引发“地震”,分布在各地的知名校友上周联名上“万言书”力阻学校搬迁。就在消息发布的同时,该县新区房价开始上涨,一些房产开发商纷纷打出“毗邻名校升值无限”的招牌。尽管细节真伪莫辨,但瓜田李下,令人浮想联翩。
“135万元成交了一套4.4平方米的房子”,可谓是“天价”,试想,普通家庭哪里有能力如此大手笔为孩子做如此投资,怕是学区房现在已成了贵族房,难显教育之公平。眼下,学区房价格飙涨,家长自然不傻,这几乎是双重投资:既合理合法解决了孩子的择校问题,又会随着学位溢价,孩子毕业后转手再捞一笔。那么,学区房成了“商品房中的战斗机”,不过说破了一个路人皆知的道理:几十年来所谓的教育均衡,依然“在路上”。于是,本是意在解决教育不均的学位政策,在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背景下,活活异化为新一轮的“拼爹”。无怪有教育专家认为,可以将学区房价格作为评估“地方教育不均衡”的模型指数。
美国一家中国研究机构不久前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评选出了“2013年中国最佳小学500强”,譬如深圳有20所学校入围,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只有4所来自于原特区外的小学,剩下16所都是来自罗湖、南山、福田、盐田4区的小学,原特区内外教育水平呈现明显的不均衡。窥斑见豹,“牛校”一枝独秀、普通学校乏善可陈,几乎是各个城市的通病。教育资源配置,同样“不患寡而患不均”,有不均,就有失衡,有失衡,就会有失公允。最终,每个孩子的受教育权就会分出三六九等。
今年初,教育部对以“北上广”为代表的19个重点大城市发出遏止“择校”的最后通牒;8月6日,教育部又发布《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强调义务教育学校要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好在这些年,浙江、河北、大连等一些地方也通过教育集团、“名校”带弱校等形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缓解家长和学生的择校焦虑。但要真正解决“天价学区房”的顽疾,最根本的还是打破传统教育政绩观,倡导和推进教育公平化,以公平正义为价值皈依,真正将基础教育定位为“每个学生梦想成真的机会”。
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发布的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公告显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2万亿元,占GDP的比例达到4.28%,超额完成了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4%目标。既然钱到位了,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如何逆转中国教育的沉疴,就成了绕不开的公共议题。于此而言,4平米天价学区房,是鞭策,亦是警醒。 李广志 大河网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fashion.72177.com/2014/1112/18861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