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教之家 科教动态
评论:135万买4.4平米学区房,买房还是买“坑”?
2014年11月11日 15:10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各地房价出现环比下降态势,但一些地方的学区房却成为“房坚强”,逆势上涨,甚至供不应求,从炒房变成炒“期权”。记者在北京等地采访发现,有人花135万买个4.4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能住,只为给上学买个进门证。即便如此,仍一“坑”难求。
(11月10日新华网)
调侃:
去哈佛剑桥旁买房
ONIME NO KYO:现在的丈母娘无法推动房价,只能靠学区房了。
/ka伟:个人建议,去哈佛和剑桥学校旁买房。
质疑:
是否会是一场炒作?
天道酬勤1:能否采访一下当事人,再让大家看看4平方米房间。4平方米就厕所那么大,这样的房子有房产证吗?
渔乐圈:有4.4平方米一套的房吗?厕所呢?厨房呢?还一套?大约要30万元一平方米,有可能吗?
阳光的冷:孩子优秀读哪里都优秀、难道好学校出来后都是人才吗?
举报波:建的4.4平米的房子是让人住的吗?为了钱,这些无良开发商可真是想尽办法!
晴朗天空:这样的教育风气还能教育培养好的人才?
欢乐时刻:如果不是孩子上好学校报名难,哪来的高价学区房!
精算:
千万不要最后接棒
失去的记忆:只要相信学区房不会跌,那任何位置买都是合算的。现在135万元买入,6年后180万元卖出,还能让孩子读个好学校,谁都愿意。但千万别成为最后一棒接手者。
胡思不乱写:购房的代价:在北京买套100平方米总价300万的房的代价:①农民:种三亩地每亩纯收入400元,要从唐朝开始至今才能凑齐;②工人:每月工资2500元需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上班至今;③白领:年薪6万,需从1960年上班就拿这么多钱至今不吃不喝。
同意: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马背上的水手:商品社会,这很正常,你感觉值就花。
举报吉祥如意:为人父母的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女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花135万买4.4平方米的房让孩子入学,我很佩服。
深圳市网友:高价买房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口袋有钱,哪个学校不能上,学区房是小问题,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那都不是事。
感慨:
优质教育太昂贵了
举报愚人:现在优质教育太昂贵了!养个孩子不只是管吃喝拉撒就行,单单教育费用都让普通工薪阶层难以承受。我的同事聊天时都说,不补课不行,别的孩子都在补;不买房不行,那个学校利于孩子学习;不送礼不行,别人都送了,老师会看不起自己孩子的。
人事风景:难道有关部门不觉得这是一种羞耻吗?本来小孩上学是一种基本权利,现在却变成一种金钱的游戏!
分析: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也就随便说说而已: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二是家长盲目跟风。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的确有差别,但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尤其是同一城市公办学校之间的差别不会太大。作为一名曾经是老师的我告诉大家,选择所谓的名校,不如选择普通学校的骨干教师;三是地产商恶意炒作。
点评
科学的教师流动机制
可促进教育资源均衡
木须虫:教育均衡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促进教育均衡根本在于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消除校际之间的差别。遗憾的是,教育均衡喊了这么多年,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倒是防止择校的措施出台了一茬又一茬。其实,消除校际差别并不缺少技术手段,教育均衡包含设施条件的均等化和师资力量的均等化,其中师资力量的均等化比教育的硬件更重要。也就是说,建立教师普遍和合理的流动机制,才是撬动教育公平的最有效、最有力的杠杆,也只有教师随机合理的分布,才可以有效解决家长对学校选择的纠结。
科学的教师流动机制并不缺少成功的范例,比如日本将其确定为法定的制度,义务教育阶段所有教师定期流动换岗,平均每年的流动率达到16%。
近些年,国内的一些地方也开展了教师流动的试点,只是这些试点仅仅是浅尝辄止的“创新”,而非着眼从利益的调整上破局,解决制度与机制的问题,效果不过停留于制度条文的层面。
其实,促进教育均衡真正缺少的是内生动力。“名校独大”是教育功利化的结果,高考“唯分数”决定了教育资源差异化单向堆积,形成了类似体育的“举国体制”,容不得用资源的“中数”来进行一场“田忌赛马”的竞争。教育均衡与高考制度打断骨头连着筋,促进教育均衡,需要顶层改革。
( 大汗)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edu.72177.com/2014/1111/18857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