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竞游戏 游戏动漫
着迷Wiki:用兴趣聚合用户可以建立一座帝国!
2014年11月10日 14:35碎片般的需求和碎片般的盈余在互联网上自由地对接。特别是在手游领域,分散的用户和高昂的获取成本,更是让大家都关心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聚集他们。在互联网上,比憋大招更重要的是聚合用户的方法,比如兴趣。
--文/ 陈阳 着迷创始人及CEO
做游戏这么多年,用户是我们既爱又恨的话题。行业普遍的问题是,获得一个用户的成本高得离谱,端游高达70-100元,手游也如此。我们做了很多用户调研,给用户画像,包括性别、职业、年龄、教育程度,发现基础调研获取的信息都不尽人意。我们又花了很多运营手段去获得用户,比如我们买iphone等设备去奖励用户,但结果未必满意。
而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大批用户会自发地参与这样一种活动——今年某天,我的朋友圈有10人以上参加了Color Run,被泼得满身都是颜料,这会让我觉得有点挑战,因为这种活动几乎没有奖品,也没有经过缜密、详细的组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参与?来聊聊我的思考。
交互是因为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工种吗?
交互,来源于兴趣。
用户行为画像的调研方法,在过去几十年的市场案例中屡见不鲜。十几年前在没有移动互联网时,产生交集的往往是身边的人,讨论同一话题的对象可能来自同一家公司、同一所学校,甚至只因昨晚看了同一个电视台。
这种情况已发生改变:现在,用户基于兴趣产生话题,因兴趣产生动作。
比如,用户使用搜索引擎,是因他对一件事感兴趣;比如用户使用Pinterest,是因为他对某些图片感兴趣;比如用户在Amazon上进行点评,是因为他对商品感兴趣。有一半以上的用户在互联网上的行为,不再是做市场用户行为分析时常用的标签可以归纳了的,这个标签现在有了新的定义:兴趣。
用户关于兴趣有三个维度的动作,从低阶到高阶,分别是阅读、点评和创造。
当用户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时,他第一维度的动作是阅读和浏览,这是用户使用成本最低的方式。当他产生兴趣时,会通过搜索引擎来找东西看,翻朋友圈也是一样。第二个维度,用户对感兴趣的内容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即点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从起初单一的门户产生越来越多的形态。第三个维度为创造。互联网上有很小一部分人,会创造他感兴趣的内容,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用户参与贡献内容。
有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用户贡献型社区里,有百分之多少的人是真正的内容贡献者?是百分之一,还是千分之一?我回答,可能是万分之一甚至更低,但是恰恰是这些人贡献出来的内容,会支持和吸引数以亿万计的人来阅读。典型便是Wikipedia。
大家所熟知的Wikipedia,对应国内的百度百科,Wikia和Wikipedia血缘很近,是同一创始人,不过Wikipedia是非盈利组织,Wikia是一家公司。最开始Wikia做的只是游戏,十年前我在EA工作时,大家经常谈论的游戏网站是IGN、Gamespot,在2012年时Wikia的用户已远远超过了两者,其魅力来源是什么?Wikia内有很多用户自发建设的游戏主题站,用Wiki的语言制作,这些主题站起初非常简陋,却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来共同建设,内容不只是图文,还有一些如资料排序等非常好用的工具。经过一批批深度粉丝的参与,其在2012年超越IGN成为全球最大的游戏用户入口。
Wiki及问答型知识社区,与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就像阴阳两极。
如今,互联网存在两种“搜索引擎”,一种如Google、百度,还有另外一种搜索引擎,如Quora和Wiki。对比搜索引擎,Wiki和问答型社区是由一个问题或一个兴趣出发去组织更多内容,由此产生的内容相关性更强。
其特性有仨:第一,Wiki在生产内容时,有非常强大的自生长性,当用户带着兴趣来的时候,并且将其感兴趣的内容呈现出来,会吸引更多人参与,Wiki就会自己长大。
第二,Wiki本身的内容都是围绕用户的兴趣展开的,更精准。当一部分用户发现Wiki页面上的内容质量不够高,不能满足需求时,他会继续帮助完善页面,比起搜索引擎被大量的优化的页面要精深很多,其对用户的相关性非常强。Wikia上有一个中文的《冰与火之歌》Wiki,内容的专业性使人震惊,吸引了众多粉丝。这些信息在其他地方看不到,必然出自对冰与火之歌非常有爱的人之手。Wiki能紧紧围绕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来生产。
第三,Wiki的内容更新是非常及时的,在内容的全面和准确方面很有优势。一款热门游戏在2013年底结束了主流市场推广,常规的游戏媒体的攻略专区站的内容可能就更新放缓了,但这款游戏Wiki页面在玩家的贡献中一直在生长,过去的一年半时间这款游戏的Wiki一共积累了7000多页内容,这款游戏的名字是《我叫MT》。
国内有没有类似的产品获得成功?如何进行商业运作?
他们是能够获得成功的,到底是博物馆还是主题公园?
Wikipedia,对应词条百科;还有一种Wikia,对应主题百科。大家看百度百科会发现,其内容是非常平泛的,覆盖面非常大,每个百科里的内容不会太深,其对用户更像一个字典,用户很难在其中深入进去。主题类百科,用户可以围绕一个单独的兴趣,用户深度地讨论和贡献内容。我们预测,Wikia这种产品形态在国内会引发更多的关注,可让用户围绕这样一个形态去聚集在一起。
举例说明:国外有一个案例Halo3的Wiki上(Halopedia),有150万名注册用户,8700多页内容,其帮助玩家构建了光环系列游戏的英雄史诗。之前提到的《我叫MT》案例,在2013年问世时非常火,很多人为其建攻略,着迷也做了。在2013年下半年时《我叫MT》的着迷Wiki已超越所有游戏网站成为聚集此款游戏大部分用户的地方,其内容生长的速度和庞大,让厂商自己也觉得很惊奇,用户讨论的话题也出乎他们的意料。这样的主题Wiki,可以帮助玩家提高技能水平,在游戏中获得更大的乐趣,分享你的知识,也让别人与你分享他们的知识,最终,所有人都提高了技术,获得了一起玩游戏的更大乐趣,这就是Wiki强大的生命力和造血能力。
Wikia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方向,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Wikia如同很多美国公司,非常看中技术和基于技术的改进,但如果我们照搬Wikia在美国的思路是行不通的。中国只有少量用户能靠自学而跨越技术的壁垒,从而畅通地使用产品,着迷Wiki则坚持“产品和运营两条腿走路”。
去年,我们发现一个现象,用户不愿意到官方“地盘”去提意见,他们认为这是在“踢场”,但用户会在贴吧、Q群里喷得非常激烈。因此,着迷成立了一个SPO部门(social platform operation社会化平台运营部门),名字听起来高大上,其日常工作就是“混”贴吧、Q群。截至今日,我们的团队在大量的贴吧中鼓励用户参与内容贡献,当我们发现某些内容有理有据,甚至有文采时,我们会与用户沟通,之后他们所贡献的内容会呈现在着迷Wiki上并署名,这对用户来讲是非常大的荣誉。同时,我们手里有300多个Wiki的贡献者Q群,为我们的重度用户。我们认为,这是“有中国特色的运营动作”。
怎样保证数据最准确、及时、权威?这些难道不是最核心的内容吗?
手游媒体要怎样解决这件事?打算养多少个编辑来完成?着迷从2013年至今,用户贡献超过30万页内容,总编辑达400万次,这个数字意味4000个专业编辑才能完成。但着迷的页面内容大量通过用户提供,并达成了数据的准确、及时、权威。
我们发现Wikia经过十年的发展也进步了很多,例如从单纯写代码,增加了图形化编辑器。但真正能贡献整篇内容的用户可能只有1:100,我们认为应该花点心思帮助用户更低成本地参与贡献。由此,我们在Wiki的程序上进行了二次开发,例如我们在每个数据后面放一个button,叫做“数据报错”,只需把正确的数据敲进去,提交就可以了,就这么简单。大家可能说这在技术上并不很难,但指导我们的是一种意识——竭尽全力去降低用户贡献内容的门槛。这是我们在产品层面做的努力。
今天的用户还有耐心去看很长的图文内容吗?答案真的是不乐观。
他们希望通过一两次点击或一两次触摸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答案。举例,热门游戏《刀塔传奇》在卡牌游戏中数值的深入、精细程度较高,用户在选择玩法时需要根据不同关卡组合卡牌阵容,反应的用户需求就是“阵容搭配“。
这些数据收集回来后,我们解读它的方式往往通过一篇长长的文章。一些玩家开始吐槽,“都什么年代了!我真的不愿在手机上看长篇大论,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有人回帖,“我们可以算阵容啊,编一个小程序来简化它,我来编!”我们的技术人员会参与他们的讨论。很快,一种被用户称为“神器”的东西出现了,用户体验非常好,只需选中自己有的哪些卡,点击“生成阵容”,就会把这些卡牌能组成的阵容列举出来,还可以提示你缺哪种卡就能组成另一个重要的阵容,还有阵容评星。卡牌阵容工具半年前刚上线,目前这个页面已经被编辑超过1000次,并在不断更新优化。
这是我们在产品层面做的事,第一,我们尽可能的想尽办法让用户参与贡献;第二我们尽可能地把用户贡献的内容变成很酷的东西去传播,让用户去享受更大的成就感。
我们在做运营时发现,互联网上比游戏更大的流量入口在动漫兴趣上。
以《海贼王》举例,平时百度指数在30万、40万,周日其百度指数飙到100万(国内游戏极少超过100万)。海贼王Wiki在试运行阶段,短短20多天已经有50多人贡献了1000个页面。动漫会比游戏更容易组织起用户的兴趣。关于《海贼王》用户会提出很多有意思的话题,比如“路飞的妈妈是谁?”“有没有海贼王的音乐全集?”。
我们在运营这部分用户时比起了解他的学历、职业,更应该考虑他的兴趣是什么,这才是用户产生动作的真实原因。我们计划未来3至6个月,将动漫Wiki新增300至500万用户。
今天的手游行业有赞美声,也有观察者认为手游仅仅是一个变现的行业,却很难产生有文化有深度的东西。我觉得可以观察行业的上游,并拓宽一下思路。
除了海贼、火影、漫威等主题的兴趣人群有明确的IP之外,一些没有明确IP,但却是“强文化”的东西,也会吸引一个人群。一个游戏制作人朋友在找对吸血鬼文化感兴趣的人群,吸血鬼文化包含了德古拉公爵的传说、有暮光之城、有吸血鬼日记等一系列影视文化作品,也许我们可以做一个吸血鬼文化的Wiki,把这部分感兴趣的用户聚集起来,并且挖掘兴趣背后的东西。
我推荐行业内的人士了解一下Wikia.com,看看它如何运营兴趣用户,有一些标签如entertainment 还有lifestyle很有意思。有一个香港公交车站的Wiki,记录了站上曾经发生的事:一些涂鸦、谁在这结过婚、举行过游行等,这个Wiki的流量非常大,传播一种lifestyle。
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很想做一个跑步的Wiki,他认为室外跑步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特别是在北京。
我们通过产品和活动在提高日活,去吸引更多用户的时候,也许可以到产品上游去想想用户来的目的是什么?是兴趣。所以,放开眼界找找国内谁在做和我们一样关于文化兴趣的事情,跟这些公司、团体、用户去聊聊。而且,你想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不能是在家里,而是到这些用户真正聚集的地方去和他们好好聊聊,并且在游戏运营团队有限的人力中组建这样的团队,并给他一个高大上的名字——social platform operation,去帮你解读这件事情。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game.72177.com/2014/1110/18854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