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商业观察 产经

住房公积金入市不可避免 但与提振股市无关

2013年03月01日 00:01

证监会传出住房公积金入市的准备工作正在细化的消息,似乎表明公积金入市一事已经从舆论评议阶段进入实际操作阶段。资料图。

中新网2月28日电 证监会传出住房公积金入市的准备工作正在细化的消息,似乎表明公积金入市一事已经从舆论评议阶段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郭树清执掌证监会以后就提出要积极推动长期资金入市,因而公积金入市只是迟早的事。

从理论上说,此时引入公积金,对于提振股市和培育投资型市场正当时。股市“缺钱”的声音越喊越响,而投机盛行又令中国股市长期背负着“赌博市”的骂名。

但实际上,中国股市现在不是“缺钱”的问题。简单从供求关系来分析中国目前的股市,既不切实际,亦显得荒谬。因为中国资本市场上根本不缺可用于 投资的闲钱,关键是没有多少值得投资的股票产品。如果不能通过改革促使上市公司改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资产投资价值、增加财务透明度以更加方便投资人监 督,只是片面向资本市场注入更多的钱,除了制造泡沫、继续宠坏上市公司,很难产生更好的结果。

中国股市投机盛行,被很多人归咎于缺乏长期资金。实际上,此类观点是区别看待资本的典型。资本,无论是何出生,颜色皆是一样的——从本质上说就 是逐利的,不应该被施予种种额外的道德义务。(当然,资本没有道德不等于进行资本操作时可以不讲道德。)截至目前的经验反复证明,给某些资本赋予道德义 务,只会造成更大的不经济和资本操作的不道德,只是我们局外人轻易看不见而已。所以,不论是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养老金等公共基金,还是各种公募、私募 基金,只要进入资本市场,它们的首要目的和任务,就是“生钱”。只要手头持有的股票“生钱”无望,它们肯定会明里暗里出手套现,转而寻求更能“生钱”的投 资产品。如果以道德标准强行要求公共基金长期持有某些股票,不仅对基金本身(最终是基金的真正所有者)不负责,而且从长远来说更不利于中国股市的健康成 长。由此推之,寄望引进住房公积金和养老金等公共基金入市来克服中国股市的投机性和培育投资性,完全是舍本逐末。

振兴中国股市说到底还得靠郭树清出掌证监会以来所力推的市场化、透明化改革。

那么,论域只能回到入市对公积金本身的利弊上来。

社保基金入市12年来的“成功经验”可能是支持住房公积金入市的最有说服力的理由。根据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层透露的数据,社保基金12年来累积取得年均8.4%的投资业绩,11年中8年跑赢通胀率,股票投资前9年平均回报率高达19%。

目前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住房公积金只能通过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国债投资和银行存款等三种形式实现增值。2012年,国家 统计局公布的CPI涨幅创下了最近几年的新低,公积金收益跑赢通胀率应该问题不大。但是,如此的好年景可遇不可求,拓宽公积金投资渠道,更好实现保值增 值,肯定不可避免。社保基金入市的成功无疑给了公积金很大的启示。

但是,社保基金是凭什么历经资本市场的跌宕起伏而“稳赚不赔”的呢?

资本市场上,社保基金素来神龙见首不见尾,外人几乎没法窥知它的全貌。但根据社保基金理事会的管理层及参与社保基金管理的人透露出来的只言片 语,尽管掌握了更多的企业信息和国家战略层面的信息,而且拥有稳健的投资理念和成熟的操作手法,但2008年以来的大熊市期间,社保基金实际上同别的投资 者一样,二级市场投资收益大多为负。真正能给它带来稳定而丰厚收益的是直接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PE)以及资金占比达50%的固定收益投资,而直接投资 中,中央划拨的国有股及2008年以来热度一直不减的基建投资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换言之,成就社保基金最近几年“稳赚不赔”神话的最大“功臣”,是欣欣向 荣的央企和如火如荼的基础建设。

住房公积金入市,姑且不论资金比例、管理形式等技术性的问题,还能享受与社保基金一样的优势吗?以此观之,公积金入市既然势所必然,只求不要轻易涉足股市。

文章来源:http://finance.72177.com/2013/0301/1386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