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观察 产经
基金观察:理想与现实悖论
2012年12月01日 20:44夏欣
基金好发时不好做,好做时不好发。眼下的情形是后者。
目前,新基金的销售几近冰封期,股票型基金尤为艰难。据悉,不久前,一家基金公司发行一只股票型基金,其主承销行只募集了不到三千万元,加上其他渠道,也没有达到公募基金设立的下线,最后草草收兵。
2005年在市场最低点,求爷爷告奶奶发行的新基金,到2007年却为投资者赚了个盆满钵满,超过数倍的收益;而6000点高位一天售罄甚至大搞比例配售的基金最后却恰恰最深地套牢了广大基民。
其中的逻辑不说大家也清楚。只是,投资者受教育的程度还不够,在投资时偏偏愿意从众——在别人贪婪时更贪婪,在别人恐惧时更恐惧——这显然是理论与事实的悖论,按此逻辑投资,不赔钱才怪。
一位负责市场、谙熟行业规则的基金公司高管告诉笔者:“如果现在有银行愿意发股票型基金,我们全力配合。”然而,半个月银行跑下来,没有一家银行愿意发股票型基金。这也是今年以来,基金公司力推包括债券基金在内的固定收益类产品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之一。
当然,这也不怪银行,毕竟银行不是专业的投资理财专家,把产品卖出去是王道,至于后面收益多少就与银行无关了。
某基金公司渠道部负责人就告诉笔者,除了短期理财产品,其他产品几乎很难进入五大基金托管行发行档期,有银行甚至明确提出,不考虑权益类产品。从某种程度上说,过度依赖银行销售渠道的结果,是基金公司在发行产品时受制于人,而丧失一定的主动性。
基金发行如是,短期理财基金的热销从另一个侧面映射出基金公司“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现实。如凭借工银瑞信[微博]7天理财这一短期理财基金,工银瑞信不仅顺利晋升为基金公司规模排名的第七,且一跃而成为千亿俱乐部成员;也有基金公司因为坚守“为投资者利益出发,拒绝发行短期理财基金”而致规模跌出第一阵营。
然而,对于靠规模取胜、提取管理费吃饭的基金公司来说,规模对基金公司的影响有时候甚至超过业绩。
某基金公司高管就坦陈,因为错失短期理财产品先机一度压力很大。此前,该公司产品设计和投研部门反复论证的结果是“在牺牲客户的流动性的情况 下,未必能为客户带来更高的收益回报”,故拒绝发行短期理财产品。但是,受制于股东方压力,现在投研部门也不得不妥协,着手推出一款时间期限略长的短期理 财产品。
截至目前,几乎所有的基金公司都在研究、申报短期理财基金,再没人敢漠视规模背后的效益。
客户至上,为客户创造回报,是大多数基金公司的价值观,然而,在行业现实面前,基金公司只能看重规模效益。
而事实上,短期理财基金的业绩并不出众。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微博]副总经理秦红就直言:“如果单单从投资的角度观察,短期理财基金的投资范围与货币基金基本相同,业绩效果应该没有太大差别。”
根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10月31日,传统货币基金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均值为3.61%,短期理财基金为3.51%,传统货币基金还略胜一筹。
事实上,进入10月以来,短期理财基金业绩波动明显,一些业绩优异的短期理财基金收益率超过4%,部分产品的7日年化收益率曾超过5%,但一些业绩相对较差的短期理财基金业绩不足3%,最大的单日差距超过七成。
而且,“从流动性角度考虑,货币基金拥有绝对的优势,在每个开放日均可办理申购赎回。然而就基金的发行与持续规模而言,短期理财基金的受欢迎程度远远高于货币基金。”面对如此巨大的反差,秦红提醒大家反思。
在笔者看来,更值得反思的或许是基金公司自身。在当下,如果基金公司无法说服投资者在低点买入基金,获取更大的收益,或应该变革货币基金的营销方式,让投资者理性选择,而非一味地迎合市场,取悦银行,忘记“客户至上、为客户创造回报”这一价值观。
责任编辑:wb001
文章来源:http://finance.72177.com/2012/1201/116820.shtml